党意

生涯规划“加减法” 助力决策高考志愿

党意 教育新闻 2024-06-13 42浏览 0

生涯规划“加减法” 助力决策高考志愿

生涯规划“加减法” 助力决策高考志愿

某招聘门户网站一项近期的调查显示仅1/3的职场人士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据调查,近40%的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的专业与喜欢的工作“不对口”,从然而导致找工作屡次碰壁;

还有不少大学生表示对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提不起兴趣或觉得学起来太难……

学长学姐们纷纷向高中生发起忠告:生涯规划应趁早,高考志愿我决策。

高中是同学们一生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既有重要的学习考试任务,也即将参与高考志愿填报、决策将来的专业与就业方向,“新高考”地区的同学还涉及到选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志愿填报时如何择我所爱、择我所长、择“你”所需才能领跑将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在填报志愿时,是如何通过生涯规划“加减法”,来进行志愿决策的。-高考

择我所爱:基于自己喜欢的科目决策高考志愿

志愿填报前,建议同学们借阅历年高考志愿招生计划资料,筛选出自己喜欢、感兴趣的高校、专业;并通过阳光高考网站、大学及各学院官网、中国大学慕课、教育部学职平台等权威渠道,来了解意向专业的学习课程、实习与就业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尤其要关注大学专业所学课程,是否是自己喜欢与感兴趣的课程。以后,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思考与自己高中时喜欢的科目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等。-高考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继续缩小范围,尝试通过自己与家人的人脉、社交热搜、行业知名人物的传记与访谈资料等,进一步了解意向专业的就业方向、工作内容等。

择我所长:基于自己的特长、优势学科决策高考志愿填报

喜欢是第一步,有了喜欢以后,我们还需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即择我所长。根据兴趣,基于自己的特长、优势学科决策高考志愿填报。

如何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对于高中生来说,一是可以运用生涯发展理论大师舒伯的生命线工具梳理出生活学习中的成就事件,结合自己所认可的成就事件来进行总结。我们以郑同学自行绘制的生命线为例,看看他所擅长的是什么。-高考

生涯规划“加减法” 助力决策高考志愿

郑同学绘制的生命线

郑同学绘制的生命线显示:在他的成长轨迹中演讲与辩论是重要的成就事件,那么他在进行规划时,可以考虑与演讲、辩论等成就事件相关的专业志愿及就业方向。另外,郑同学结合学科成绩的排位与稳定性,认为自己平时在语文与政治科目上最有优势,因此选择专业时可以考虑播音主持、法学等专业,将来成为主持人、律师等。-高考

择“你”所需:基于国家发展与社会经济需要决策高考志愿

了解了自己所爱、所长以后,还可以通过国家及各地方部门政策与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发展报告、行业薪酬报告等,了解当前各个行业与职业的就业情况。据此明晰将来的专业与大学的选择,并可以进一步思考通过哪些升学途径实现等。-高考

比如,假如你比较关注“创新人才”“职教人才”等的培养,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探寻不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以及职教本科培养特点等;假如你基础学科表现优异,将来也想要从事科创等相关的工作,那么可以将“强基计划”纳入考虑范围;毕业后假如想在某些领域从事专门的技术性工作,或在校期间想要考取行业证书、参与技能大赛等,那参加“高职单招”或许会是不错的选择……假如比较看中职业将来的发展前景,那么不妨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大数据、5G、老龄化”等一大批热点词汇,并把目光投向与之相应的朝阳行业,如软件研发、通信、医护康养等行业或相关职业。-高考

志愿决策:利用“加减法”

相信通过择我所爱、择我所长、择“你”所需三个角度的初筛,你的高考志愿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接下来,我们只需将初筛出的内容带入“生涯规划加减法表”,就能有效决策高考志愿。

择我所爱

择我所长

择“你”所需

决策结论

最优选

自我尝试接纳

自我弥补短板

一票否决

生涯规划加减法表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李同学与韩同学的案例,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生涯规划时做“加减法”,最后确定高考志愿的方案吧。

生涯规划“加减法” 助力决策高考志愿

生涯规划“加减法” 助力决策高考志愿

韩同学则与李同学的情况不同,并且她的高考志愿决策并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然而是经历了决策→失败→再次决策→成功的过程。我们详细来看一下。

“择我所爱+择我所长+择‘你’所需”无疑是高考志愿填报的理想情形,但实际在志愿决策过程中,三项都是加法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同学面临着在三者之间取舍的情形。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李、小韩同学虽在志愿决策时犹豫过,但他们的生涯规划始终没有脱离社会需求语境。希望同学们在进行志愿填报时,尽量兼顾社会所需。-高考

古人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相信我们通过审视并分析生涯规划的择我所爱、择我所长、择“你”所需三个角度,辅以加减法思维来权衡各角度利弊,可以从更长远的生涯规划角度有效决策高考志愿。

来源: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作者:成都市教育考试院 张 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高考 的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