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意

学校“课间圈养”引热议:学生不敢大声说话 教室里升国旗!教育新闻

党意 教育新闻 2023-10-30 171浏览 0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课间圈养。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更有甚者,有家长反映连升国旗都在教室看着屏幕。

学校“课间圈养”引热议:学生不敢大声说话 教室里升国旗课间圈养!课间圈养

学校“课间圈养”引热议:学生不敢大声说话 教室里升国旗课间圈养!课间圈养

截图来自于新民周刊报道

同时,杭州一些小学生家长也反映了这个问题课间圈养。据报道,陈女士的儿子就读于市区一所公办小学,老师要求“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有学校在走廊里还装了分贝检测仪”等,陈女士表示,学校里还有老师会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有一次儿子回来说班里有同学被“抓”了,班级因此还被扣了分,班主任就批评了全班同学。-课间圈养

在学校不能跑与跳,不能到操场活动,“圈养”的孩子活动量减少,心理上的疾病如果不能直接关联的话,最直观的身体后果就是“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课间圈养。这也不禁让笔者联想起了此前引发关注的另一个热搜——“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课间圈养

为啥会发生“课间圈养”现象课间圈养?教育出问题 安全与快乐怎么抉择

展开全文

据报道,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课间圈养。

许多80后家长表示,回想起自己读书时,课间跳绳、踢毽子、结伴去卫生间、去小卖部买零食等,大家玩得火热,而现在的孩子却只能坐在教室里,这样的对比,感觉挺无奈的课间圈养。而在一些70后眼里,更觉得这一现象有违背教育宗旨、无视孩子天性之嫌。-课间圈养

媒体央广网10月29日在社交平台发起一项调查“你的学生时代课间10分钟在干什么”课间圈养。调查结果显示曾经学校课间生活很丰富,网友表示“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快乐”、“氛围不对,教育出了大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学生像人质一样”等。-课间圈养

学校“课间圈养”引热议:学生不敢大声说话 教室里升国旗课间圈养!课间圈养

调查结果截图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最大的困惑是:学校为何这么做?一方面,有的学校受硬件条件限制,缺乏让孩子一出教室就能活动的场地课间圈养。另一方面,有老师坦言,哪怕是小学,孩子的学习压力也挺大的。课间10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3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分钟,这就导致课间休息时间被极大压缩。有杭州的小学教师表示,当下小学老师任务之重、压力之大,苦水颇多,其还表示,由于在课间教育引导学生存在显而易见的困难与麻烦,因而这种对于课间休息的特别干预,颇受一些教师欢迎。-课间圈养

一些老师乃至校方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尤为在意,生怕因为一个不起眼儿的因素导致学生安全保障出现漏洞,这是一些学校让课间休息“沉寂化”的重要原因课间圈养。客观上,这种考量很难说没有道理,毕竟如一些老师所言,一旦学生受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学校不想因此成为“背锅侠”。表面上看,学校的确因此而获益,至少不会因为课间休息导致的安全问题而受累,但由此而形成的僵化的、沉闷的氛围,却是教育机构不能承受之重。它既意味着一个学校活力度的减损,也意味着学生群体在创造性、独立性、开拓性等方面的弱化。-课间圈养

“课间圈养”该如何打破课间圈养?不能全让老师背锅 家长也要善意理解

一段时间以来,课间10分钟被虚置,成了“寂静的课间”课间圈养。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学校顾虑课间活动中学生安全问题。以安全为名,弱化甚至取消课间活动,表面上是为学生安全着想,实际上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学校是保障学生课间活动的第一责任主体。无论什么原因,弱化甚至取消课间10分钟,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与相关法律法规“逆行”的错误做法。可以说,这是一种教育教学上的“懒政”,观念上需要矫正,行动上需要改正。-课间圈养

学校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才是应取之道课间圈养。这方面,并不缺乏有效的探索实践。一些学校在课间组织学生开展跳绳、踢毽子等不太激烈的活动与游戏,每一项都安排在操场上分区域进行。与此同时,学校要把安全保障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比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对未成年人加强安全教育等。这些内容都是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的。此外,一些学校还引入家长自愿购买的校园意外责任商业保险。只要真正负起对课间活动的法律责任,真正兑现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办法总是有的,安全问题绝不是“蜀道之难”。-课间圈养

此外,对于存在“寂静的课间”的学校,教育部门要负起行政管理的主体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放任自流,要建立对课间活动的监督检查制度,把课间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绩效考核、校长履职评价的范畴课间圈养。-课间圈养

“课间圈养”现象,不是一个新问题课间圈养。值得追问的是,这一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又是怎么成为痼疾的?表面上看,这是学校与老师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部分家长会无底线举报闹腾。-课间圈养

此前很多校园事件,包括课间活动摔着碰着,家长第一时间会怪罪老师没看好孩子,轻则一顿数落,重则告到校长那儿、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发到网上曝光课间圈养。以至于现在很多老师不敢轻易让学生进行课间活动,而是把孩子们“圈在”教室里。说到底,这表面看是家校双方不信任、互相不体谅导致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老师教育权的边界还不够清晰,老师“执鞭权”的范围还不够明确。-课间圈养

所以,学校与老师对学生的“课间圈养”现象,固然有学校与老师的问题,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依法依规给学生安全开展课间活动课间圈养。另一方面,“课间圈养”也不能都让学校与老师背锅,而是要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背后目前老师教育权与“执鞭权”不够清晰的问题,并为之立规明界。同时,作为家长,要明白课间活动意味着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并给予学校与老师最大的善意理解,让他们能放下包袱,放开手脚,积极为学生排满课间活动。-课间圈养

央媒: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圈养”起来养不出身心健康孩子

众所周知,课间休息制度的诞生,核心意义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得到暂时的放松,以利于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课间圈养。课间休息对体育锻炼的纳入,也使得孩子们在身体与精神层面皆得到历练。在我的中小学时代,踢毽子、玩足球等课间活动,都曾让我受益颇多。-课间圈养

央广网在文章《课间休息不该“死气沉沉”》与《“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谁偷走了他们的课间10分钟?》呼吁到,也许,一两次的课间休息被取消,还看不出问题的严重性,但长此以往,这种以限制学生活动范围与精神休憩为代价的规定,必然会在更长的时间与更大的范畴里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课间圈养。-课间圈养

2021年9月起施行的由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课间圈养。这就在法规上强调了课间休息制度的“不容侵犯性”。各地应予以对照执行,主动恢复课间休息机制。-课间圈养

关于课间休息问题,如何做好安全保障与休息空间的平衡,让理性压过偏见,让开放压过保守,值得深入思考课间圈养。无疑,安全工作不可轻视,需要全力保障,但这一事务与推动课间休息制度常态化,并不具有不可调与的矛盾。要把课间休息真正还给学生,让课间休息成为教学的重要补充而非“鸡肋”,还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管,对随意侵占与浪费课间休息时间的行为大声说“不”。-课间圈养

课间10分钟,本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身体、放松大脑、上厕所、沟通而设置的课间圈养。跑跑跳跳、说说笑笑本应是课间10分钟的“标配”,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磕碰,为了“不出事”“不惹麻烦”就将孩子“圈养”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出了问题。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让孩子去跑、去跳,即便会有磕磕碰碰,对孩子而言,都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真正对学生的关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应该是放开手。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课间圈养

(资料来源于央广网、中国青年报、新民周刊、新安晚报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课间圈养 的文章
发表评论